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梅州明确"一区两带六组团"你一定不想错过这五年

梅州日报  2016-11-29 14:45

原标题:重磅!梅州首次明确“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战略!你一定不想错过这五年!

今天上午,梅州市第七次党代会正式开幕。会上,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谭君铁同志代表六届市委作工作报告。会议由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方利旭同志主持。

大会在庄严的声中拉开序幕。谭君铁代表六届市委作工作报告。

这是一份怎样的报告?谭君铁说了,它有五个明显的特点,很接地气哦,来听听他怎么介绍的吧

今天下午,参加市第七次党代会的各代表团对六届市委工作报告和市纪委工作报告进行了讨论。谭君铁向与会代表简要介绍了党代会报告的起草过程以及主要特点。他说,报告有五个明显特点:一是政治性强,处处体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彰显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根据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科学谋划梅州各项工作。二是思想性强,详细阐述了市委谋划未来发展的工作思路、特别是“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大限度凝聚共识、形成自觉、推动落实。三是战略性强,科学系统谋划未来五年工作,避免面面俱到,用宏大的视野、宽广的布局、多元的层次部署工作。四是指导性强,各地各部门都能在报告中找到明确的指导意见,从而更好地谋划工作。五是实践性强,注重接地气,让代表看了报告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那么在过去的五年,梅州交出了一张怎样的成绩单?在未来的五年,梅州又将面临怎样的发展?让日报君为你精心解读☟☟☟过去的五年,看这里

千亿元大关持续增强

关键字

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

坚持发展要务,聚焦产业和项目建设,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6年,预计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分别是2011年的1.6倍、2.4倍、3.2倍。

工业集聚效应初显

规划建设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实施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省级园区4个,上市公司增至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广梅园厂房林立,生态优美

服务业加快发展

规划建设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旅游主要指标综合考评连续三年居粤东西北地区,建成一批电商产业园、大型城市综合体和现代物流园。

特色高效农业稳步发展

金柚、脐橙、茶叶、茶油等产业规模扩大、效益提升,农业产品占全省近一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9%。

明显改善突破

关键词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突破

新增2条出省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梅汕高铁动工建设。扩建梅县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0万人次。国省道改造升级加快。完成梅江、汀江、韩江航道整治工程。粤电大埔电厂建成投产,高陂水利枢纽工程、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顺利动工,完成中小河流域治理上千公里。原中央苏区农村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应用试点加快推进,列为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

梅县撤县设区,梅州市区面积从298平方公里扩展至3053平方公里。嘉应新区起步区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广州大桥等一大批市政工程,引进一批富有实力的知名企业,推进新区开发,梅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4.8平方公里、人口突破65万。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公共服务供给明显改善。全市城镇化率达47.8%,比2011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广州大桥。(连志城 摄)

人居环境明显趋好

持续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8%。建设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获评“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蕉岭获评世界长寿乡,大埔、梅县、丰顺获评中国长寿之乡。

蕉岭长潭白马上合村打造的“美丽乡村,花海世界”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全覆盖

关键词

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五年累计投入1061亿元用于民生建设,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77.7%。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次,转移就业43万人/次。

成功创建粤东西北地区教育强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二五”评比中居粤东西北地区。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项目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实施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梅州五华足球队跻身甲级联赛。

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25名知名医疗专家来梅,为市民“把脉问诊”。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连续8年获评“全省综治工作市”,连续两次评为“双拥模范城”。

抓重点

关键词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突出抓好经济领域、重点环节改革,制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初步成效。

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建成行政服务大厅、网上办事大厅和政府热线等平台,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压减一半以上,审批时限缩减64%。“营改增”税制改革全面落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年均增长11.5%,总数达到19.6万家。在全省率先建成“金融生态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推进传统媒体、文艺院团及相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成功举办第三、四届世界客商大会,成为“一带一路”旅游推广十强城市。

阶段性成效

关键词

党的建设迈入新征程

切实增强党建主业意识,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施书记抓党建“联述联评联考”,驻点联系群众制度全覆盖,基层治理扎实推进。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

未来的五年,看这里.我们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五个领域指数,基本达到我省“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评价要求,生态发展区的主体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挥。

至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全市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60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000元、年均增长8%左右。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

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

一区:即建设梅州中心城区,以梅江、梅县两个市辖区为主体,重点推进嘉应新区起步区江南新城、梅县新城、芹洋半岛建设,同步打造雁洋、畲江两个卫星城,以交通互联推动产城联动,建设粤东北门户枢纽城市。至2021年,17.8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70万人左右。全市城镇化率达55%。

两带:即建设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和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从生产端入手,从供给侧发力,一手抓新型工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致力增强全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

规划建设面积226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43平方公里,以“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珠三角与原中央苏区经济合作新平台”为定位。

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

依托梅州生态良好、文化厚重、红色苏区的优势,以梅江和韩江上游及其主要支流为纽带,以“国家养生休闲产业创新区”为定位,统筹规划开发丰顺、大埔、梅县、梅江、蕉岭、平远等地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

依托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六个县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专业镇为节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交通、水利、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为支撑,打造特色主导产业,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组团式发展,城乡统筹发展。

至2018年,各县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水平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2021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0000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0%左右。

(梅州日报君留意到,这是梅州首次提出“六组团”的概念!未来五年,这将给梅州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契机?日报君也要认真学习研究,才能给各位亲做好解读功课,敬请继续期待!)

我们的重点工作是

1、狠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条件

抓住全省交通大会战的机遇,下大力气打通出省出海大通道;推进水利、能源、信息等现代基础设施,为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创造良好的条件。

加快构建对外综合交通体系。以建设粤东北门户枢纽城市为目标,发挥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的特殊区位作用,统筹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交通建设,连接赣南闽西、贯通长三角,努力打造珠三角、汕潮揭东进北拓内陆腹地的桥头堡。重点推进“两高一场”建设。建成6条高速公路,规划一批中长期项目,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有机对接市域路网,打造内畅外联、快速便利的交通环境。建成梅汕高铁,推进龙川至梅州至龙岩、瑞金至梅州铁路建设,使梅州全面迈入“高铁时代”。支持梅县机场增加航线,拓展梅州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的空中通道,加快机场迁建立项前期工作,充分发挥空港对外开放的重要作用。

完善水利能源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高陂水利枢纽工程、益塘水库引水工程建设,全面完成2000公里中小河流域治理任务。推进五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深入实施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农村广泛利用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建成覆盖城乡的高性能互联网,力争全市带宽和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2、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建设具有客家特色的城镇群

围绕建设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梅州中心城区、兴宁副中心城市和五个县城,以及22个中心镇建设,提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

扎实推进嘉应新区起步区建设。

按照“多规合一”的城市规划体系,以梅江为轴线,建成江南新城、芹洋半岛、梅县新城,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尽快完成安置区建设。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善数字化管控平台,着力建设“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推进市政骨干道路、城市馆、青少年科技馆和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加快经济总部区、商贸综合体等产业项目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至2021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70万左右,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

优化提升江北老城区

以梅江区为主体,着力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以文化公园周边、周溪河流域、黄塘河流域三个区域为重点,整合体育、教育、医疗等资源,规划建设足球文化公园、教育文化新区、保健疗养社区,全面提升江北老城区人居环境。

统筹建设县城和中心镇

根据交通区位、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和功能定位,推进县城新区建设,深化产城融合发展,实现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相统一、人口集聚与产业壮大相协调,着力建设经济实力较强、人口规模适宜、人居环境优越,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的县城。每个县(市)要花大力气抓好中心镇的建设,着力增强圩镇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产业、人口吸纳能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积极培育一批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体育休闲、商贸物流、农林牧渔等优势产业。

3、以发展新型工业为主导,推进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

强化“重实体、兴实业”理念,聚焦产业和项目建设,推动园区扩能增效、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快集聚带核心园区建设。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大突破”的目标,重点推进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及周边四个工业园区建设。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要加快建成综合保税区、创新创业孵化园、铁路货场物流园,打通园区快速干线,高标准建设集聚带水务环保等基础设施。整合资源,办好园区内的医院、学校和其他公共服务事业,着力提升园区生产生活配套功能。集中资源、集聚要素,全力推进广汽汽车零部件等四个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努力,把产业园区建成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主导全市工业发展的新引擎。

致力推动其他园区及集聚地建设。深化穗梅区县结对帮扶。支持各县(市、区)设立园区投资开发公司,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放大广州(梅州)帮扶基金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股权基金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园区(集聚地)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借助广州等方面的资源,积极引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园区集聚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的能力。力争至2021年,各县(市)园区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0%以上,打造县域经济的增长极。

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必须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省《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机器人及智能设备应用,改造升级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矿冶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电子等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在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做优做特、做大做强的同时,深化实施“乡贤回归投资兴业”工程,推进穗梅产业共建,力争每年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4、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引领,加快建设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

充分发挥梅州的文化和生态优势,以产业带建设促进现代旅游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打造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

发展大健康和旅游主导产业。遵循现代人对健康、旅游、休闲、度假的新需求,着力打造健康养生、长寿食品、体育休闲等重点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健康养生、文化体验、森林旅游、温泉度假、绿色农业等新业态新产品。分阶段、有重点,打造梅州城区旅游核心、沿江滨水旅游发展带,以及平远蕉岭为主的健康山水养生集群、雁洋大埔为主的文化慢城旅游集群、丰顺为主的风情温泉度假集群。实施“互联网+旅游”行动计划,依托“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加强有效宣传和精准营销,不断扩大梅州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

推动城乡环境优化升级。把产业带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优化大环境,打造景观轴,丰富旅游产品新供给。持续推进“绿满梅州”大行动,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探索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林业碳汇交易,增强绿色惠民。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实施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实行市域乡村规划全覆盖,推进全域村庄整治,整体提升农村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植树绿化、村居美化水平,活化利用好一批客家特色村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美丽梅州。

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做大做强特色高效农业。依托特色专业镇村和富硒资源,建设富硒农产品种植基地,开发长寿农产品。巩固提升金柚、脐橙、茶叶、油茶、优质稻、南药等主导产业的优势,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优工程,推进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建设农产品仓储物流和电商体系,创建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有名气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把农业生产、农村建设融入旅游活动,建设客家新村,培育新型农民,实现耕山致富。

5、以组团式发展为特色,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围绕建设梅州副中心城市,加快开发南部新城,推进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水口工业园和城南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五金机电、商贸物流产业,努力建成粤东工贸重镇。

围绕建设精致休闲山水城镇,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蕉岭组团要围绕建设山水绿城,统筹桂岭新区和美丽乡村建设,擦亮世界长寿乡品牌,推进广州南沙(蕉岭)产业转移工业园扩能增效,着力打造长寿健康、新型建材两大主导产业,建成梅州绿色发展先行地。

围绕建设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推进县城和高陂、大麻、茶阳三镇联动发展,加快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重点发展电力和陶瓷产业,打造电力基地、陶艺新城、美丽山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围绕建设梅州南大门、潮汕后花园,努力建设“中国电声之都”。

五华组团要围绕建设“工业新城、宜居五华”,擦亮“球王故里”品牌,重点发展五金机电、自行车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力争建成创业兴业新城。

6、突出创新驱动发展,集聚科技人才资本等关键要素

省委胡春华书记指出,越是落后地区,越要创造条件发展先进生产力。要认真落实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的部署,创新机制、激活资源,加快集聚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科技供给支撑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引进先进技术和引领型创新企业,设立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推进科技信息、科技成果转化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研发体系、孵化育成体系,提高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机制体制推动人才集聚。研究制定人才引进系列计划,探索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创建全球客家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有重点地引进培育行业紧缺人才和领军人才。发挥梅州籍院士、专家和大学校长众多的优势,建设院士驿站等新型智库,推动乡贤信息回馈、智力回乡、技术回援。实施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和企业家人才培养工程,推动人才知识结构转型升级。全面落实人才落户及其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优惠政策,大力表彰具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努力在梅州营造“爱才、揽才、用才、成才”的良好氛围。

创新运营模式提升融资服务。放大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注资成立政府平台公司,变资产为资本,调整优化资本结构。深化银政企合作,设立发展基金,争取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运用地方政府债券、股权投资增资扩股等形式,筹资支持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发展高新技术项目,提升创新能力。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推动各类资本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加快梅州转型升级步伐。

7、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着力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

顺应人民群众所需所盼,坚持以民生改善为重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善治格局,让发展的成果有温度、暖人心,实惠百姓。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教育支农渠道,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拓宽教育投入渠道,鼓励民资参与兴办教育,大力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实施“名校名师”工程,打造一批全省乃至有名的品牌学校。新建高等职业学院,支持嘉应学院办成国内知名特色大学。打造广东文化高地。落实文化强市《规划纲要》,提升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建设一批农村文化俱乐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做好围龙屋“申遗”工作,办好市非遗艺术周,创作客家文化精品。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扶持文创园区、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林风眠艺术系列项目建设,形成创意产业“梅州板块”。实施“健康梅州”工程。以创建卫生强市为统揽,着力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把市人民医院建成粤闽赣边区域性医疗中心,支持中山大学粤东医院、市中医医院等创建三甲医院。实施“强基创优”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示范镇(街)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发展体育事业,振兴足球之乡。落实《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建成足球训练基地,支持本地职业足球俱乐部建设,大力发展群众性足球运动,推动足球事业和足球产业互动发展。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建立财政民生投入增长长效机制,坚持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质量,力促稳定就业。推动社保城乡一体化,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加强保障性住房和各类安居工程建设管理,建立健全公租房制度,解决贫困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大力支持专业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完善重点青少年群体、老人和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慈善事业,促进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中央“六个精准”和省“八大工程”的部署,深化穗梅对口帮扶,推进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和全市63045户175917名相对贫困群众精准脱贫。不断创新扶贫攻坚方式,坚持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找准贫困地区发展路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将整村推进与扶贫到户相结合、产业开发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相结合、物质扶贫与智力扶贫相结合,分类施策、有效帮扶。健全长效机制,整合民政、社保、残联、教育、住建、扶贫等资源,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大数据库,精准到人、长期帮扶,特别重视做好困难家庭和残疾人家庭子女的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广泛发动各行各业参与扶贫攻坚,形成全社会大扶贫的良好局面。

推进依法治市。全面推进“法治梅州”建设,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地方立法实践,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客家传统人文精神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推广蕉岭镇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等创新经验,全面完成村(居)行政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的村民自治,抓好基层专项治理工作,解决服务群众的“后一公里”问题。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群体性事件预警应急处置等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深入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创新打击犯罪新机制,维护社会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梅州”。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公民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深入发掘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创新开展革命文化、苏区文化宣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塑造新时期梅州人精神。弘扬客家传统人文精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激励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规范管理各类意识形态阵地,抓好网上网下舆论引导,巩固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

8、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振兴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抓改革,深化合作抓开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催生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强化改革攻坚。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形成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并加强后续监管,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稳妥开展司法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和集体林地股权改革,打好民生领域改革“组合拳”,为实现动力转换夯实社会基础。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擦亮世界客都品牌,办好世界客商大会,创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客属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继续深化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培育跨境电商和外贸新业态,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多向拓展区域合作,主动对接珠三角,融入汕潮揭、海西区,联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力促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共建共享,推动经济互利共赢发展。继续加强与非洲国家卫生医疗合作,发挥梅州青蒿素药品援非抗疟的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要树立崇商重企的理念,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维护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着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落实国家新一轮正税清费政策,减轻企业社保、税负等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逐步形成吸引投资的政策洼地。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